为什么中国诞生不了 Hugging Face 这样的公司?
56 个回答
只说开源的话,就是纯纯粹粹的不能急,也不要指望着它能带来收入。
绝大部分时候就是用爱发电,就是想着方便自己造福别人,就是一种满足感的体现。你抱着想赚钱的心去做,肯定不行,原因就是周期太长太长太长了。这甚至和论文不同,论文好歹你发出去就结束了,开源项目
因此大部分知名的开源系统
这类项目再进一步发展,就会进入这种开源+商用的商业模式。很多类似的项目,包括我现在加入的一些项目,都会采用一套系统,两套授权。比如ABC系统,对于任何人都是免费的,它也是最好的处理XYZ任务的系统,但是你也可以通过付费给ABC系统的开发团队寻求技术支持,或者咨询服务,让他们帮你做特定的商业项目。在这种前提下,系统本身+开发团队的经验就成了商业价值,而不同的只是系统的部分开源了,这点和传统卖软件的还是有区别。
其实你很难说哪种策略更好,毕竟开源系统的口碑更好、受众更广,还可以得到来自路过群众的反馈和帮助,但当然你也会流失一些本身会付费的用户。其实说到底这种开源+商业的模式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中国这类企业比较少?数量上其实我不了解,但我觉得核心问题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的开源系统都是国外做的,各种方向的龙头都被人家收入囊中。如果你想要“半商业化”一个开源项目,它在那个领域至少得是排的上号的,不然谁会给你付费呢?
而因为商业模式不明晰,周期长,绝大部分企业和个人都不愿忍受长期的用爱发电且不一定最后能商业化的代价。而作为普通个人,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更没有时间长期用爱发电,这个问题就要回到了社会工作压力大,家庭责任重的话题上,暂且不表。
因此如何解放科技工作者,让大家在工作之余有点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爱发发电,赌一赌未来,大概才是这个问题的最终解答。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下午刚去了 @太极图形 ,拜访刘天添 @胡渊鸣 ,中关村创业大街12号
30+团队,正式员工及实习生很多来自taichi contributor
taichi-dev
考虑到graphics开源community比nlp小太多,这个star数量反映出来的项目影响力,相当可以了
库Library -> 社区Community -> 线上课程Online course
目前主要还是锚定框架
一片蓝海,完全新玩意儿,对图形仿真的学者或者开发者来说,算刚需,用上了有粘性,目前学界影响更大,但业界想象空间也不小
投资人有耐性,我甚至一度怀疑是做慈善的,毕竟烧那么多钱仅仅养一个开源社区
来句暴论结尾
如果说Hugging Face对于nlp community
30人左右的团队,还处在everyone knows everyone的蜜月阶段,未来肯定也会有很多挑战,不过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祝好运!
2022.5.10 Hugging Face(简称HF)完成了C轮1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了20亿美元。关注HF也有一段时间了,以下是我的理解:
1. HF从PyTorch版本的Bert开源模型起家,之前一直想做GitHub for models。但实际呈现出来的效果基本是一个model zoo
2. 现在HF开始做Spaces,可以理解为GitHub for pipelines。相比于model,pipeline
3. HF在训练BigScience大模型(1760亿参数),对标OpenAI的GPT-3。不过前两天Meta率先开源了OPT大模型也是对标GPT-3,抢了这波风头。但我觉得这个对HF应该没有什么实际影响。HF希望通过BigScience+Spaces
目前业界比较公认大模型的价值,对HF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是Spaces能否成功,GitHub for pipelines是否成立?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下GitHub究竟做对了什么。